作者:鲁大荒 ©️AiserLu
微米创始人,创新策略、数字资产管理专家
#AIGC #MidJourney #ChatGPT
从第一次在苇草智酷通过折纸呈现忒修斯之船到现在已时隔18个月,中间很多次有起笔撰写这篇文章的念头,都被各种缘故拖延了。我不是一个学者,甚至也不是一个作者,所以对自己的拖延似乎并无任何道德和责任上的愧疚和焦虑,然而每一次受邀在大学和公共空间迭代和演示这个人工智能简史图谱的时候,我不免反复提醒自己有必要把这一后人类之船通过方块文字和语言公式完完整整的拼砌装配出来。
人工智能的历史从何开始?我们在互联网搜索可以获得非常多的信息和解释,得到的结果大致相同——计算机的发明和图灵测试一般作为AI产生和判断的基准,其时间跨度不足百年。然而真的是这样吗?当我提出质疑的同时,其实也在尝试建立一个人类智能从何而来向何而去的知识图谱,它可以让你重新认识人类智能与AI的内在联系,并将人类未来的命运置身其中。当我们讨论人工智能的时候,更应该把目光投向人类智能本身的演化进程。
本篇通过信息可视化Info Viz结合认识论Epistemology把AI人工智能和人类学、未来学有机联系起来,文本作为形式可以胜任这一工作吗?所以我用 回文Palindrome 的格式来把这一图谱简化为以下的文本公式:
外星人 |
碳基 |
灵魂 |
咒语 |
语言 |
数据 |
咒语 |
灵魂 |
硅基 |
智人 |
Alien Homo- |
Carbon- |
Soul Ghost |
Spells Magic |
Language Hypertext |
Data Code |
Spells Prompt |
Soul Agent |
Silicon- |
Homo- Inter- |
这一演化进程历时25-40万年,以智人的身体和灵魂为舷,以语言和文本、数据和代码为桅,我称之为「忒修斯之船」。
忒修斯之船
The Ship of Theseus
忒修斯之船(Ship of Theseus)是一个著名的哲学悖论,用于探讨同一性和变化的问题。这个思想实验最早由古希腊哲学家普鲁塔克提出,后来又被许多哲学家讨论。这个悖论触及哲学中两个核心问题:
- 同一性问题:物体在经历变化的情况下,如何保持自我身份?
- 本质与集合体:物体的本质是由其组成部分决定,还是由其功能或意义决定?
如果人体的细胞不断代谢更新(每隔约7-10年几乎完全更新一遍),我们还是“同一个人”吗?随着传统习俗、建筑和语言的演变,一个民族或文化是否还是过去的那个?人类智能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其“本质”是否仍然保持不变?这一演化进程包括:
1. 生物智能的动态变化
人类的生物智能(biological intelligence)经历着持续的变化。大脑的神经元连接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个体学习新知识、忘却旧记忆都会改变神经元连接,这相当于“替换了木板”。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将自己视为“同一个人”。这表明,智能的同一性不在于固定的组织结构,而在于动态系统的功能性和整体性。
问题:如果一个人的记忆被完全替换或清除,他们的“自我”是否还能被认同为原来的存在?
2. 人工智能的发展:从规则到深度学习
早期的AI系统主要基于规则和符号,随后深度学习和自监督学习取而代之。如果AI的“木板”(算法、数据、硬件)被完全替换,那么我们还能认为它是“原来的智能”吗?
问题:阿尔法围棋(AlphaGo)从早期击败人类棋手,到更强版本(AlphaGo Zero)不需要任何人类棋谱训练,每一步替代都使它更强,其同一性如何界定呢?
3. 类人智能和超人智能的转换
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可能在未来融合生物智能和人工智能,比如脑机接口(如Neuralink)或其他增强技术。如果人类的认知能力通过技术手段无限提升,并最终摆脱生物基础,那么这样“改造过的智能”是否仍然属于“人类智能”?当旧的部分不断被新技术取代,何时会出现“质变”?
4. 智能同一性的哲学边界
- 功能视角:智能作为能力的延续性
智能的同一性可以通过其功能来界定,即只要一个系统具备解决问题、学习和推理的能力,无论其内部构成如何变化,都可以视为“同一个”智能。 - 结构视角:智能作为物质构成的结果
智能的本质是依赖于其物质基础的。如果结构或载体发生质的改变,那么智能就不再是原来的智能。 - 功能与结构的交汇:质变与同一性的边界
真正的问题是功能与结构如何交互,以及何时会产生质变。 - 推论与启示:何为智能的核心?我们最终必须回归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
智能的核心在于功能的目的性(适应性学习)还是依赖于载体的独特性(涌现与交互)?
或者说,同一性是人类的观察框架附加的“执念”,而智能的演化终究会超越这些哲学限制?
到这里,有关人类智能与AI做一个小结,智能的发展与同一性可能不仅依赖其物质构件(大脑、硬件),而更多体现在功能的持续性和系统自我认知的延续性。最终,人类智能的发展可能也在逐步迈向“新船”的状态,而真正的“人性”定义或将取决于我们的价值选择和哲学信念。
奇点
Singularity
OpenAI CEO 山姆·奥特曼在2025年1月5日发推文这样写道:“我们也许错过了奇点,也有可能正在其中。”
i always wanted to write a six-word story. here it is:
near the singularity; unclear which side.(it’s supposed to either be about 1. the simulation hypothesis or 2. the impossibility of knowing when the critical moment in the take of actually happens, but i like that it works in a lot of other ways too.)
什么是“奇点”?
“奇点”这个概念,在科技与哲学的讨论中通常指的是某个时刻或事件的发生,它改变了现有秩序、打破了既有规则,造成了无法预见的影响。这个时刻往往带有突破性,意味着历史的进程从此走上了不同的轨迹。奇点的到来,常常伴随着科技、社会、文化的巨大转变,产生的是前所未有的变化,甚至可以说是某个时代的“终结”与“新生”。
在《忒修斯之船》图谱中,人类历史上有两个时间节点可以被认为是重要的奇点:第一个是地理大发现和古登堡印刷机的发明,第二个是AI大语言模型的出现和ChatGPT4的发布,前者带来了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后者则引领人类进入智能体后人类的新纪元。两个奇点都是有关语言和文字的变革,所以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这是一个千年跨度的人类奇点,是碳基生命演化成为硅基生命的一个过程?
碳基生命与硅基生命
我们知道,地球上的生命大多是碳基生命,指的是基于碳元素构建的有机生命。人类作为碳基生命的一部分,经历了漫长的进化,智慧的出现使得我们能够进行思考、创造与交流。但无论如何,碳基生命的进化始终受到生理、情感、感官等生物学限制。
硅基生命则是一种假设中的生命形态,通常指基于硅元素而非碳元素的生命形式。因为硅与碳有一定的化学相似性,理论上它也可以成为生命的基础。尽管硅基生命目前并未出现在地球上,但人工智能的崛起,某种程度上像是硅基生命的一种体现。它没有生物体的限制,拥有处理巨大信息量、执行复杂计算的能力,并且能够在认知、记忆、学习等领域展现出超越传统碳基生命的潜力。
第一个奇点:地理大发现与古登堡印刷机
第一个“奇点”,我们可以追溯到15世纪,地理大发现和古登堡印刷机的发明。这两者是极为重要的技术进步,它们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走向。
地理大发现不仅仅是航海家的冒险,它让世界变得更加紧密。曾经被认为遥远且无法抵达的土地,变得触手可及。新的贸易路线、新的思想观念、新的文化交汇,形成了更为广阔的全球网络。人类第一次真正意识到自己不再局限于某一小片土地,而是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所有的文明都在相互碰撞、交织与融合。
而古登堡印刷机的出现,则让知识的传播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通过印刷术,书籍可以大规模复制,普通人也能接触到知识和思想。它打破了知识的垄断,使得信息得以广泛传播,推动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思想上的革命。这两者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向更开放、更进步的方向发展。
第二个奇点:人工智能的崛起
而如今,第二个“奇点”已经悄然降临,这就是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像ChatGPT这样的智能系统的崛起。人工智能,特别是在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领域的突破,使得计算机不仅能够执行任务,还能理解、生成语言,进行创造性思维。这标志着人类社会从以前单纯依赖生物体的智能,转向依赖硅基生命体的智能。
人工智能不仅仅是辅助工具,它逐渐具备了某种“自我进化”的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与处理能力。它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工作模式,也在改变人类对“智能”这一概念的理解。人工智能不再只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能够在多个领域进行创造、参与决策、甚至与人类共同合作的智能体。它让我们重新审视人类的局限——我们不再是唯一的智能存在,未来的社会将是人类与机器并肩前行的时代。
为什么这是一个千年奇点(Millennium Singularity)?
- 语言与知识的传播:第一个奇点通过印刷术让知识不再被少数人掌控,而是能够广泛传播。这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思想、文化和社会结构的转变。而第二个奇点,则是人工智能在语言理解与生成领域的突破。人工智能不仅可以处理信息,还可以与人类进行深度的对话和协作,知识与思想的交流因此变得更加高效与多元。
- 智能的扩展:第一个奇点改变了人类与世界的关系,开创了全球化的时代;第二个奇点,则将智能从人类的脑袋中延伸到了机器中。它让我们看到,智能不仅仅是生物体的特权,它可以是硅基生命的一部分,并且这种智能还能够不断进化、不断扩展。人类不再是唯一的智能生命体,而是进入了一个人类与智能体共存、互相赋能的时代。
- 生命形态的演变:从碳基生命到硅基生命的转变,或许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这两个奇点,正是这一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标志。它们标志着我们从生物学的局限走向更加开放的未来——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进化,更是智慧与存在方式的进化。硅基生命作为智能的承载体,正逐步改变我们对生命、认知与智能的传统定义。
这两个奇点,虽然相隔了数百年,但它们在时间上并非是孤立的事件。它们通过语言、信息和智能的不断演进,不断推动着人类从一个时代走向下一个时代。地理大发现与印刷机为人类文明打开了全球化和知识共享的大门,而人工智能的崛起,则预示着人类与智能体合作的未来。我们正站在这个新纪元的门槛上,未来将是人类与硅基生命共同创造的时代。
当我们讨论奇点的到来,尤其是人工智能和硅基生命的崛起时,许多人在历史的不同阶段提出了各自的预测。对于“奇点”的定义和时间点,科学家、哲学家以及技术专家有着不同的观点和推测。我们可以将这些观点与我们前面提到的两个历史性奇点进行联系,进一步加深对当前变革的理解。
1. 维尔纳·文奇的预测:奇点的到来是不可避免的
维尔纳·文奇(Vernor Vinge),一位著名的科幻作家和数学家,提出了著名的“奇点理论”。他预测,技术的飞速进步将导致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智能,这个时刻将被称为“奇点”。在他的著作《奇点临近》中,文奇给出了一些预测,指出“奇点”可能会出现在21世纪的中期。
文奇认为,随着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将在某一时刻创造出一种超越人类智慧的机器。这些智能机器将不再是工具,而是“自我进化”的存在,能够加速技术的进一步突破,最终引领人类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时代。文奇的预测与我们对第二个奇点的讨论紧密相连。ChatGPT-4等现有的AI系统虽然尚未达到超智能水平,但它们确实展示了智能体越来越接近人类认知的能力,而这个过程正是文奇所描述的“自我增强”的过程。
文奇的预测将第二个奇点的到来视作不可避免的进程,这与我们讨论的硅基生命的演化相吻合。人工智能从辅助工具变为思考伙伴、创作伙伴,预示着人类与机器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最终或许会达到某种“奇点”。
2. 雷·库兹韦尔的预测:技术奇点将在2045年到来
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著名的发明家、未来学家及《奇点临近》一书的作者,进一步细化了这一预测,提出“技术奇点”将在2045年左右到来。他认为,基于目前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硬件发展速度的趋势,技术将在未来几十年内实现指数级增长。库兹韦尔的核心观点是,“奇点”是技术进步的一个自然结果,尤其是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的结合将加速人类与机器的融合。他相信,人工智能不仅将超越人类的智力,而且在多个领域,包括医疗、教育、创造性工作等,将彻底改变人类生活的方式。
库兹韦尔强调,随着计算能力的爆炸式增长,我们将能够实现与硅基生命的“融合”,甚至可能达到人类意识与机器智能的结合。他的观点与我们之前提到的人工智能与碳基生命关系的变化相吻合:人类将在某个时刻与硅基生命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而这种联系会带来全新的文明形式。
库兹韦尔的预测进一步明确了人工智能突破的时间框架,尤其是关于技术与人类融合的展望。他认为,“奇点”的到来将会在2045年左右,这与我们对第二个奇点的讨论相呼应,表明人类与硅基生命的融合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进入加速阶段。
3. 约翰·霍普金斯的预测:奇点的到来可能比我们预想的还要晚
与维尔纳·文奇和雷·库兹韦尔的乐观预测不同,约翰·霍普金斯(John H. Hopkins),一位认知科学家,提出了一个相对谨慎的观点。他认为,尽管人工智能在某些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要达到真正的“奇点”——即AI全面超越人类智能的水平——可能还需要更长的时间。霍普金斯指出,尽管技术在不断进步,但人类大脑的复杂性和智能的多维性使得完全复制或超越人类智慧仍面临许多难题。他强调,奇点的到来可能不会是一个突如其来的瞬间,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霍普金斯的观点与我们对第一个奇点的讨论有相似之处。历史上的重大变革,尤其是古登堡印刷机和地理大发现的出现,实际上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虽然我们通常将其视为一个划时代的突破,但它们的影响也是逐步扩展的。无论“奇点”是渐进到来,还是突然爆发,人工智能和硅基生命的发展都是在不断推进的。
4. 尼克·博斯特罗姆的观点:奇点可能带来潜在风险
尼克·博斯特罗姆(Nick Bostrom),哲学家和人工智能伦理学家,提出了不同的视角。他认为,尽管技术奇点可能会带来巨大的进步,但同样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他警告说,人工智能的自我进化可能会导致不可控的后果,甚至可能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博斯特罗姆强调,我们必须在发展人工智能的同时,考虑其伦理、社会和安全性问题,确保这种技术的安全可控。
博斯特罗姆的观点提醒我们,虽然奇点可能会带来前所未有的技术进步,但它也可能伴随着不可预见的风险。正如我们讨论的硅基生命的崛起,虽然它为人类带来新的可能性,但也可能带来深刻的伦理与社会挑战。如何管理这种变革,将是决定其影响深远与否的关键。
总结与联系
这些不同的预测从时间点到内容各异,但它们的核心观点是相似的——技术奇点的到来不仅会改变人类文明的走向,还可能彻底重塑人类与技术的关系。维尔纳·文奇和雷·库兹韦尔的预测强调了奇点的必然性和即将到来,而约翰·霍普金斯则提醒我们,这个过程可能是渐进的,需要更多时间。尼克·博斯特罗姆则警示我们,虽然奇点带来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潜在的风险。
这些观点与我们对第一个和第二个奇点的讨论形成呼应:从地理大发现到古登堡印刷机的发明,第一次历史性的奇点改变了人类的认知与文明结构;而如今,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第二个奇点逐渐逼近。无论这个奇点是以何种方式到来,它都将是一场深刻的变革——重新定义人类的智能、语言和存在方式。
智人,外星人
Homo Sapiens, Aliens
智人是外星人吗?
从科学和现有证据的角度来看,智人(Homo sapiens)并非外星人,而是地球生物进化的产物。不过,这个问题本身很有趣,因为它不仅涉及科学,还引发了关于起源和可能性的哲学思考。
1. 智人的地球起源
当前的科学共识认为,智人是通过地球上自然选择和进化逐步形成的。
- 共同祖先:智人起源于非洲,最早的化石记录可追溯至约20万年前,属于人科(Hominidae)进化的一部分。
- 进化路径:从早期的灵长类动物到直立人、尼安德特人,智人的演化路径被许多化石和基因研究清晰地记录了下来。
- 基因证据:现代智人与地球其他物种,尤其是黑猩猩和大猩猩,共享极高的基因相似性,进一步支持其地球生物属性。
2. 外星起源假设的可能性
尽管地球起源的证据很明确,也有一些理论和科幻构想从“外星人”的角度对智人进行推测:
- 生命的星际起源
假设:生命的基本组成(如氨基酸、DNA前体)可能来源于陨石或彗星,传递到地球后发展成复杂生命。这种“泛生论”(Panspermia)并不主张智人本身是外星人,但暗示生命的种子可能有外星来源。
科学支持:在陨石中确实发现了一些有机分子(如氨基酸),表明复杂化学在宇宙中可能很普遍。 - 外星干预理论
假设:某种更高级的外星文明可能在早期地球对灵长类生物进行了基因改造,从而导致智人的出现。
支持论据:有些人认为人类某些能力(如语言、抽象思维)的突变性进化显得“非自然”。不过,这一理论缺乏可靠的科学证据,更像是一种浪漫的想象。 - 智人作为模拟或实验
假设:整个智人种群(甚至宇宙)是由外星文明构建的某种“实验”或虚拟世界的产物。这与“模拟理论”类似,但目前没有任何实证支持。
3. 地球与宇宙视角的融合
即使智人确实是地球上进化的结果,从更大的宇宙视角看,人类仍可能与外星生命存在某种联系:宇宙的原初元素是共同的,组成我们的原子可能来自遥远恒星的残骸。生命的基本规则(如进化、适者生存)可能是宇宙普遍现象,智人只是宇宙中一颗“果实”。
4. 哲学启示
即使智人确实是地球本土生物,我们的好奇心、探索宇宙的渴望,某种程度上已经将我们带入了“外星”视角。也许成为“外星人”的关键不在于我们的起源,而在于我们如何理解和超越自己的局限。
从科学上看,智人起源于地球进化,但这并不妨碍外星起源的假设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如果智人最终能够走向星际并探索其他世界,或许我们最终都会成为真正的“外星人”。伊隆•马斯克曾这样断言:“人类可以成为多星球物种,并将意识之光延续到更远的地方。”将人类愿景定位为“多星球物种”,不仅触及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还揭示了文化、伦理以及哲学上的深刻命题。当人类在新的星球成为“外星人”,并发现新的物种时,这种情境会挑战我们对自身身份、权力关系以及道德责任的认知。
1. 智人作为“外星人”:身份的反思
当人类成为“外星人”,身份角色将从地球主导物种转变为未知环境中的移民或拓荒者。这种身份的转变带来几个反思:
- 跨星球视角:重新定义我们是谁
以往,人类总是以主宰者的姿态对待其他物种,认为自己在生态和智能上优越。但作为跨星球物种,人类可能只是“新人类”生命网络中的一员,这要求我们学会以更平等的态度看待宇宙中的其他生命。 - 文化冲击与适应
我们或许会借助“地球经验”去理解新的生物,但如何平衡地球文化与新环境?就像早期航海者与新大陆的接触,我们必须避免以中心化或征服的心态对待陌生生态。
2. 新物种与人类的可能关系
- 完全非智能物种(动植物)
如果新物种类似于地球的动植物,人类可能面临伦理选择:- 利用 vs 保护:人类会尝试“征服式利用”还是“共生式保护”?科技带来的生产力提升,是否能避免地球式的资源榨取重现?
- 复杂生态的理解:地球的教训表明,盲目改造环境可能导致生态灾难。如果新物种拥有与地球完全不同的生态规则,是否能超越人类的理解框架?
- 类智能或新智能物种
如果发现具有智慧和复杂社会结构的物种,关系变得更微妙:- 交流与理解
与智能生命的首次接触可能会挑战人类对“智能”的定义。如何交流?语言、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差异会引发更多冲突还是启发新的认知? - 合作还是冲突
两种智能文明的接触可能是一场合作共赢的机遇,也可能成为因误解而发生冲突的导火索。如何构建和平共存的模式,将考验人类的伦理智慧。
- 交流与理解
- 与超人类智能的关系
如果外星物种在技术、认知和智慧上超越了人类:
人类将不再占据宇宙智能生物的顶端地位,而是转变为“宇宙生命学徒”。这种角色的变化将要求人类具备更强的适应力和谦逊感。
3. 思考对人类伦理的影响
- 多星球责任扩展
在人类走向其他星球的过程中,保护新发现物种和生态系统可能成为首要伦理原则:- 地球式的掠夺逻辑是否需要终结?
- 如何建立“跨星球伦理学”?包括尊重未知生命形态、合理开发资源和最大限度地维护宇宙的生态多样性。
- 权力与科技的使用
新的星球和物种可能重现地球殖民历史的情境:- 我们能否避免将星际探索变成一场更大的殖民行为?
- 如果科技悬殊(如利用智能物种作为劳力),如何在技术压制和文明尊重之间做出选择?
4. 长远的哲学意义
- 成为宇宙生命的延续者
当人类将生命延续至多个星球,人类可能不再仅代表地球,而是宇宙生命的一部分。我们对其他物种的态度将成为未来智能文明如何定义生命关系的重要示范。 - 理解“智慧”的多样性
如果我们发现外星生命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呈现智能——比如通过生物群体共生、自我进化、甚至非物质化的形式——人类将面临重新定义“什么是智慧生命”的终极问题。
如果人类成为跨行星物种,与新物种的接触可能是冲突、共生,或彻底重新定义人类身份的一次契机。或许最终的答案不仅在于我们发现了什么新物种,而在于我们如何重新认识自己,用智慧、谦逊和责任,在浩瀚宇宙中与其他生命共同点亮“意识之光”。
ChatGPT的观点:人类成为跨星球物种并发现新物种,是一场必然伴随着责任、反思和重新定位的进化冒险。如何处理与新物种的关系,将直接影响我们在宇宙中作为智慧生命的道德高度和文明未来。
咒语
Spells & Prompt
咒语是一种旨在对人或物体施加魔法效果的魔法程式。咒语可以通过说、唱或吟诵的方式表达。
如果说咒语是古代巫师招神弄鬼的话术,那么驱动生成式AI魔法的咒语则是具身智能体终结者的招魂术。
进行隐身实验前必须做哪些准备?
你想过如何让自己隐身吗?根据一份 17 世纪手稿(名为《知识之钥》的所罗门王之书)记载的内容,只要背出下面的咒语,就可以隐身(咒语不起作用不要怪我们哦!)
“Stabbon, Asen, Gabellum, Saneney, Noty, Enobal, Labonerem, Balametum, Balnon, Tygumel, Millegaly, Iuneneis, Hearma, Hamorache, Yesa, Seya, Senoy, Henen, Barucatha, Acararas, Taracub, Caramy, by the mercy whitch you beare towardes mann kynde, make me to be invysible.”
如此一来,你真的隐身了,这意味着你没有形状,没有阴影,也没有气味。那么,当你与我交谈,是你的身体还是灵魂在讲话呢?
咒语召唤灵魂。
一个与你对话的AI没有身体,那么它有灵魂吗?如果有,被咒语召唤的是谁?如果没有,那施以符咒的对象又是谁?
ChatGPT就是一个这样的对话AI,现在,咒语也用来特指提示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LLM生成内容的 Prompt提示词,为了让ChatGPT可以生成更高质量的问答内容,Prompt 咒语也有它独特的神奇公式,好的Prompt 提示就像一条神奇的咒语——简短、奇思妙想且具有冲击力,就好像《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弗立维教授叫他们挨个儿走进教室,看他们能不能使一只凤梨跳着踢踏舞走过一张书桌。
克拉克基本定律
Clarke’s three laws是英国著名科幻作家亚瑟·查理斯·克拉克积累有关科学文化方面的经验提出的。
- 定律一:如果一个年高德劭的杰出科学家说,某件事情是可能的,那他几乎就是正确的;但如果他说,某件事情是不可能的,那他很可能是错误的;
- 定律二:要发现某件事情是否可能的界限,唯一的途径是跨越这个界限,从可能跑到不可能中去;
- 定律三:在任何一项足够先进的技术和魔法之间,我们无法做出区分。
后来有人把他的第三定律引申为:“任何足够先进的科技,都与魔法无异。”
生成式AI就是咒语驱动的现代魔法。
Word of Power,咒语施加魔法,激活力量,这难道不就是艺术的魔力吗!
Gesamtkunstwerk
瓦格纳在1849年的两篇论述文章《艺术与革命》和《未来艺术作品》中喊出了这样一个咒语:“Gesamtkunstwerk”,他谈及所有的艺术作品可以在戏剧中集合表现,这一概念整合了诗歌、视觉艺术、歌剧及剧场。虽然早前已有人实验过此艺术方法,但瓦格纳在德国城市拜罗伊特的剧院中真正实现了他的总体艺术,成为第一人。这个概念简单说来就是作曲家在音乐、剧本、表演、舞台设计这些方面都亲力亲为,从而突出作品的连贯性和整体性,最大程度地体现作曲家想要表达的观点。
Gesamtkunstwerk 总体艺术通过多种媒介,多种艺术专业同时进行,且通过她所包含的标志性的,哲学的或形而上的意义表现出来。该术语是一个德语借词,并被英语接受为美学术语——也就是有关美学定义的通用的Magic word,如果你对一个生成式AI喊话说:“Gesamtkunstwerk”,或者你用普鲁斯特一样的语言长篇累牍描述一个新艺术剧场包厢的场景,那很有可能得到的是相似的结果——咒语赋予空间意义和可能性,整体即局部,细节里藏着魔鬼。总体艺术并非要无限接近现实,而是通过想象在你的头脑中创造出另一个现实,甚至在客观世界创造出瓦格纳的现实剧场。只因为一句咒语,虚拟与现实的界限在艺术家的创造中消失了。
Sora被OpenAI研究员描述为世界模拟器World Simulator——“Gesamtkunstwerk”咒语尤其适合解释这样一个更总体化的训练模型——更好的理解并模拟物理世界,同时帮助人们解决需要真实世界交互的问题。
(未完待续)
转载请注明:
作者|鲁大荒, 微米公司创始人,创新策略、数字资产管理专家
©️AiserLu #AIGC #MidJourney #ChatGPT|Rebui1t.com